欢迎您访问成都工业学院党委宣传部网站!
教育导报:成都工业学院加快应用型大学转型,调整人才培养模式,让学生“放手去做,把思路亮出来”
2018-01-04 10:03 成工院管理员—宣传部 

经过激烈的角逐,在2017年10月底举行的四川省第二届大学生机器人大赛决赛中,成都工业学院的团队获得指定项目二等奖,自选项目二等奖。

与第一届相比,规则并没有太大变化,但是成都工业学院的参赛团队明显感受到,来自省内20所高校的108支队伍实力大幅提高了。

该院机械工程学院教师刘佩森多次外出参加竞赛和交流,一条清晰的线索在他眼中逐渐显现:参加大赛的人才越来越年轻,想法和水平都远远超出他的预期。

“得人才者得天下。”刘佩森说,对于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而言,在人才培养模式上,转变越快,越能培养时代需要的人才,方能扎稳脚步,立于不败之地。

转型之战,号角声起。

成都工业学院的实验室在非教学段同样向学生开放。图为学生正在实验室操作所在团队制作的物流传送设备。(何文鑫摄)

学生在各类技能大赛斩获颇丰

全省大学生机器人大赛分为指定项目和自选项目,其中指定项目搭建“熊猫乐园”是最难的。对垒的两队让机器人运送方块到指定位置摆出“V”字造型,时间为3分钟。

“看似简单的动作,实际上每一个细节都充满挑战。”刘佩森说,机器人一旦上场,队员是不能进行任何操作的。

机器人虽小,却是机械类的核心,涉及机械、电控、工业设计、图形处理等多个领域,是学生综合实力的反映。

刘佩森和学生明显感受到,各队实力都提高了不少。有的队甚至用上了智能手机做处理器,很“烧钱”,但先进的仪器并不能保证一定获胜,机器人必须反应灵敏,动作快,这与当下方兴未艾的人工智能密切相关。

比起去年的机器人,成都工业学院的团队也做了升级,用自制的气压液缸做伸缩手臂,配备了避障系统,机器人的智能化大幅提高。尽管没能像去年那样拿到一等奖,但在电子科技大学、成都理工大学等实力雄厚的竞争对手中依然表现不俗。

近年来,在一些大型技能竞赛中,时常可以看到成都工业学院师生的身影。2016年,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,经过3天3夜的鏖战,成都工业学院学生拿到本科组3个一等奖。这是一项创办于1992年的赛事,知名度高,参与度广。2017年,学院获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机械类3 D打印一等奖。

“最初参加比赛,心里没底,觉得高手太多。但是,参与次数多了,视野打开了,思维上的条条框框也就抛诸脑后了。”该院大四学生钱庆杰说。

“观察参加各类竞赛的学生,他们在见识上、操作能力上,都有突飞猛进的变化。”刘佩森认为,场上比拼的是学生的能力,但背后考验的是学校为学生成才所创造的环境。

“只要你想学,不怕没平台”

午间休息时,走进成都工业学院的一些实验室,仍有学生三五成群地边讨论边操作机器。刘佩森说,到了晚上更热闹,没课的学生都往实验室跑。

通过新建和对原有实验室的升级改造,成都工业学院形成了符合本科教学需要的实验室体系,并建设了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、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。

仅机械工程学院就有数个大中小型实验室。相比以前只是在教学段开放,现在,这些实验室则完全向学生敞开,可以随到随学,在操作中有了想法可以与指导老师及时交流,优化方案,做出产品。

钱庆杰在2014年9月时有了一些想法,便尝试着进入实验室捣鼓仪器,逐渐进入状态。2016年,他组建了团队,参加省赛获得二等奖。

开放的环境让钱庆杰和同伴们有了实现梦想的基础,团队有了自信和方向,便建立协会,以赛促研究,并为更多的同学打造平台。

机器人协会、机械创新协会……校园内,学生在实验和比赛中逐渐“唱主角”,承办校内比赛,组团去校外参加竞赛。

“这几年,方向找准了。”刘佩森说,现在,学校坚持以协会为依托,学生兴趣为导向,让学生学会自主管理,在不断参与和操作中找准自己的发展方向。

“老师们经常告诉我们,放手去做,把思路亮出来。”钱庆杰说,只要学生有想法,不怕没平台。他们的协会成员经常参加比赛,拿奖拿到手软。

准确的方向和多元化的平台更体现在学校实训基地的增设。作为一所工科为主的学校,动手操作是学生的必修课和日常课。在学校实训基地之外,成都工业学院改造升级具有50年历史的校办工厂,融合教学和生产;与富士康科技集团成都公司进行校企合作,共建中国西部智能制造人才培训基地,组建新公司,根据企业要求加工产品。这3个真实的实践操作环境全部在校园内,极大地方便了教师教学和学生进车间操作。

“说到底,是人才培养方式的转型”

2012年,成都工业学院升级为本科院校,在新一轮高等教育发展大潮中,学校面临着双重任务:专科院校到本科院校的改造与跨越,普通本科向应用型本科的转型。

“只有改革才能促发展,我们在师资队伍建设、课程体系搭建、产教融合等方面不断调整,适应新的需要。说到底,是人才培养方式的转型。”学院教务处副处长肖尚辉说。

以自身100余年的工科办学积淀为依托,成都工业学院先后制定《成都工业学院章程》《成都工业学院全面深化综合改革指导意见》,明确了“建设一所特色鲜明的地方高水平应用型高等学校”的发展目标。

目标要靠人来完成,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才能为转型之路提供智力支撑。信息和计算机科学系教师任大源已经任教6年,他发现,新进的拥有博士学历的教师逐年递增,其中不乏“海归”。

近年来,成都工业学院先后引进100多名博士,提升了整体教学水平,提高了师生比。在双师型教师教学模式下,利用校内外工厂,这些新老师通常需要到企业锻炼两三年,同时,学校聘请企业里的专家来校授课。

“这是学习德国经验。学院的专业设置比社会需求慢半拍,而企业对市场和技术更敏感。”肖尚辉说,校企融合势在必行。

学院与富士康合作,建立了4000平方米的厂房,导入工厂智能制造设备;与英特尔、京东方、长虹集团等知名企业签署协议,开展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。

成立了完全独立的创新创业学院后,成都工业学院突破体制机制壁垒,服务地方经济发展,与成都市郫都区政府合作建设了“成都菁蓉无人机创新创业基地”,并牵头联合研发机构和应用企业成立了四川省无人机产业技术联盟,牵头召开应用型大学转型和共谋发展的高端会议等。

在产教融合的背景下,学校重构课程体系,为人才发展松绑。通过“五增五减五嵌入”方式,增加选修课,减少必修课,增加实践课,减少理论课,实行弹性学分制,由结果性评价向过程性评价转变。

教师自主研究的时间更充足了。理论课少了,新进教师多了,原来一周需要上二三十节课的刘佩森,现在只教两门课,自己可以安心从事实验和研究。

教育导报:http://jydb.scedumedia.com/DocumentElectronic/doc-3945.html

  • 官方微信公众号

  • 官方微信视频号

  • 官方微博

  • 官方抖音

  • 官方哔哩哔哩

版权所有:党委宣传部(新闻中心)          联系电话:028-87992850

地址:花牌坊校区:成都市花牌坊街2号(邮编 610031),郫都校区:成都市郫都区中信大道二段1号(邮编:611730)